中国消费者协会:警惕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联合经营者开展低价促销充值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任震宇)今年以来,中国者协早教、消费健身等预付式消费领域出现的警害消合法“职业闭店人”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9月9日,惕职中国消费者协会揭露“职业闭店人”的业闭惯用套路,呼吁警惕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店行
中消协指出,为侵“职业闭店人”是权益指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中国者协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消费群体。“职业闭店人”的警害消合法一般操作是,在明知经营不善即将关门的惕职情况下,联合经营者开展低价促销充值,业闭吸收更多预付资金并挪用转移;再将原来的店行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其他没有实际偿债能力的人,使原法定代表人“套现走人”,为侵脱离原法律关系;最后,一夜之间关门歇业,原经营者失联不见,由职业闭店人接手消费投诉、各类诉讼等事项。职业闭店行为多发生在预付式消费领域,目的是帮助经营者套走预付消费资金,逃避法律责任,降低向消费者承担责任的成本和风险。
为防范职业闭店行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预付式消费需谨慎决定、量力而行。消费前,建议消费者面对促销尤其是预付式消费促销保持理性,先评估真实消费意愿和实际消费能力,再结合商家信誉、商品服务质量等信息货比三家,谨慎决定,不要因贪图优惠而冲动消费。
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务必签署书面合同。消费中,建议消费者要求经营者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提供书面合同,仔细审阅商品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款费用、预付款退还方式、违约责任等合同核心条款,尽量避免一次性大额充值,妥善留存发票、收据、与经营者沟通记录等凭证。
如果遇到闭店操作,要先留证再投诉。消费后,如果发现商家停业、关门、跑路、失联并且具有职业闭店行为特征,建议消费者收集相关证据,向消费者组织或者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如果遭遇商家闭店前恶意促销圈钱涉嫌诈骗,建议消费者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必要时,消费者还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责任编辑:温馨宁
相关阅读
- 49家拟赴境外IPO企业已提交备案申请 目前监管层鼓励渠道畅通
- 我国建立“野生稻种质库+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完善体系
- 聚焦防护用品 陕西汉中查办10起典型违法案件
- 广东省公布一批疫情期间价格违法典型案例
- 监管层就新规征求意见 资管业将迎“强信披”
- 嘉禾祥药业被罚100万元 云南昆明公布典型违法案例
- 最高罚款300万!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口罩”等疫情防治相关商品价格提醒告诫函
- 福建厦门一家文具店大幅加价销售口罩被查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将在西安举办
- 秀出你的创意!“中山香农”品牌口号有奖征集启动
- 江门“三支一扶”志愿者:扎根基层向上成长,这就是青春
- 福建厦门协调指导网络平台退订退款数千万元
- 宁波国企,正在招聘
- “疫情就是命令,保畅通就是责任”——福建省宁德市12315投诉举报中心工作纪实
- 广东暴雨仍将持续!多地早稻生产受灾严重
- 秀出你的创意!“中山香农”品牌口号有奖征集启动
- 方元:80后村书记逐梦乡村振兴
- “疫情就是命令,保畅通就是责任”——福建省宁德市12315投诉举报中心工作纪实
- 21个地市一季度“放榜”,谁在领跑广东农林牧渔?
- 福建厦门协调指导网络平台退订退款数千万元